close
html模版《焦點訪談》 科技強國的追夢人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5月30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但同時,對於中國8100萬科技工作者來說,更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因為這一天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那麼,為什麼要設立這樣一個節日?這其中的緣由還得從去年5月30日召開的這三個會議說起。

這是5月27號舉行的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創新爭先獎勵大會的場景。5·30科技工作者日確立之後,經中央批準,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中科協、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共同設立全國創新爭先獎,今年是首次,以後每三年評獎一次。

我國首次設立的創新爭先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重大裝備和工程攻關、轉化創業、科普及社會服務等科技創新全鏈條上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它在目前我國科技屆的獎項中熱賣,面向一線科技工作者,范圍更廣。北京郵電大學的張平教授就是28位創新爭先獎章獲得者的優秀代表。

現在的智能手機已經進入4G時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它研發初期的樣機究竟是什麼樣子的?您瞧沒想到吧?這就是當初我國第一臺4G手機試驗樣機的模樣。

張平教授是我國無線通信領域的知名專傢,目前任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主任,博士生導師。由於他所從事的科研領域專業性非常強,我們先來科普一下。

第一代移動通信系統帶來瞭支持語音通話的第一款無線手機,也就是大哥大,第二代使手機短信通訊成為現實,第三代的傳輸速度是2G的六倍,同時支持上網服務,而4G手機的傳輸速度是3G的50到500倍,它提供給我們正在享受的高速上網服務。

通俗的講,好比在一間屋子裡,FDD采用兩扇門來分別負責上下行信號傳輸,而TDD則采用一扇門來同時負責上下行的傳輸。4G以前,FDD的核心技術長期被歐美把推薦持。但在2006年,在張平教授等科研人員的努力下研發出瞭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4G-TDD實驗網絡。

在當時移動通信領域國外某些國傢一統天下的格局下,在百年電信發展史上,中國人首次提出瞭第一個國際標準,由被動跟跑變為另辟蹊徑,短時間內與國際同行站到同一起跑線上,成為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標志。這其中,張平教授和他的團隊頂著壓力,開展技術攻關,過程及其艱辛。

在第一臺4G原型手機樣機移動性能測試時,他們就遇到瞭意想不到的挑戰。

這是當時留下的畫面。

當時4G-TDD樣機在室內測試沒有問題,但在戶外移動測試時,信號傳輸就是不達標,解決不瞭問題,那就意味著前功盡棄。

經過近三個月的艱難測試論證,癥結找到瞭,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在北京郵電大學的一個展示,擺放一臺看似普通的設備。

實際上,多年來張平教授及其團隊在我國無線通訊等多個領域承擔瞭國傢973、863、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數十項重大和重點項目。

比如,這是處於研發階段的未來特殊環境應用的5G無人機機載移動基站的試驗樣機。這是面向5G及未來無線通訊的技術研發、設備測試和系統驗證的仿真試驗環境。許多項目已經達到國際水平或者走在國際同行的前列。

看到FDD、TDD等這些專業術語,可能普通觀眾沒那麼深切的感受,而要說起共享單車、淘寶、微信,幾乎沒有盲區的高鐵通信等等,則是無人不知。但是,如果沒有像張教授及其團隊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艱苦卓絕開創性的工作,要有如此便捷高效的體驗幾乎不可想象。而在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團隊中,馬偉明院士的團隊故事更是超乎很多人的想象。請您接著往下看。

劉教授是馬偉明院士的老搭檔,說起馬偉明和他的團隊,他充滿瞭自豪。

他就是馬偉明,34歲晉升教授,41歲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長期致力於艦船能源與動力和軍民通用新能源接入技術等領域的科研與教學工作。

在海軍工程大學,馬院士從事的研究項目當中,這裡是目前極少數對媒體開放的實驗場所之一。



綜合電力系統是艦船動力從人力、風力到蒸汽動力再到核動力之後的第三次革命,歐美海軍強國在本世紀初實現瞭中壓交流綜合電力系統的工程應用。面對落後局面,馬偉明摒棄瞭跟蹤模仿的方式,在國際上率先提出並研制成功中壓直流綜合電力系統,技術水平領先國外十年以上。一步實現瞭我國艦船動力從落後到引領的跨越。

與國內很多重大科研課題不同,馬院士帶領的團隊始終從國傢戰略高度和海軍裝備發展需求出發,很多後來突破彎道超車的重大關鍵技術課題,最初幾乎都是自己選題立項,在初始階段不被同行看好的情況下,頂著壓力,以軍人的血性和責任擔當一路走來的。

說到這裡還有一段插曲,多年前,馬院士的父親從老傢來武漢看病,雖然馬院士事先已經聯系醫院做瞭安排,但正趕上工作繁忙好幾天沒有和老爸溝通住院手術的具體事宜。老爸怒氣沖沖來到他的辦公室,當時劉教授正好在場。

聽到這話,當時馬院士把文件夾往桌上一扔,也急瞭。

馬偉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作為黨和軍隊培養的院士,他始終以提高國傢核心競爭力、軍隊戰鬥力為己任,勇於擔當、敢為人先,在科技創新實踐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特賣 這個簡易工棚就是馬偉明院士當年帶領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搭建的研發小樣機的試驗場所。

他們就是在類似這樣艱難的條件下,硬是在這一顛覆性技術領域取得集群式突破,不僅實現瞭與世界最強國傢在該領域的同步發展,而且多項技術屬國際首創。

在很多人眼裡,馬偉明就是一個傳奇,但是令許多國內外同行羨慕的還不止這些。因為幾十年來,他帶出瞭一個令人艷羨的特別能打硬仗的團隊。今年39歲的王東是馬院士團隊中的優秀代表。

實際上,早在王東23歲還是博士生的時候,馬院士就把一項國傢重點預研項目交給他組團攻關。這次綜合電力申報國傢獎,馬院士主動放棄排名,讓王東牽頭報獎。近十餘年來,馬院士帶領的團隊先後培養瞭400多名博士和碩士,很多70後和80後在重大科研項目中領銜擔綱,有的已經在國內國際科技界嶄露頭角。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發展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拼搏。“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 這就需要科技工作者能夠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創造更多領跑世界的科技成果;需要我們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激發科技工作者的活力和潛力;需要我們在機制體制上不斷創新,掃清障礙。而這,應該也是設立科技工作者日的初衷之一吧。




留言文章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271024&encoding=UTF-8&data=AEErsAAAAAcAAAWJAAAAAQAr44CK54Sm54K56K6_6LCI44CLIOenkeaKgOW8uuWbveeahOi_veaipuS6ugAAAAAAAAAAAAAALjAsAhQT-wdRSxXzkZpVzjPEGf-84qDeKAIUZEedO9hI-tLq5Rd1skA7j9qU-JM.

留言查看地址:http://comment.wenming.cn/comment/comment?newsid=4271024&encoding=UTF-8&data=AEErsAAAAAcAAAWJAAAAAQAr44CK54Sm54K56K6_6LCI44CLIOenkeaKgOW8uuWbveeahOi_veaipuS6ugAAAAAAAAAAAAAALjAsAhQY6SdscAEHW26q_6BoCoMC811eqgIUUzgQNjgsSlUpZ9EAJE6Q90YjLko.&siteid=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oig084o8y0 的頭像
    oig084o8y0

    突破邊緣

    oig084o8y0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